推廣專業服務,不要自吹自擂
當曾蔭權不停跟香港人說,我們要發展六大產業,我們有沒有認真易地而處,從國內企業出發,去分析他們的問題,研究如何把香港人的優點跟國內的需要相結合? 如何具體將那些六大產業跟國內的具體需要結合?
幾天前,剛剛參觀一個編織品為主的展覽會,在全球強調環保,使用可再生資源的趨勢下,這些藤,柳條等編織品的產品應該有很好的市場潛力。主辦單位為了吸引海外買家到來,提供免費早午晚自助餐,免費上網,免費穿梭巴士,到派出上百人在會場範圍拉客,但是,到場的還是小貓三四隻。
當中,正正反映出今天部分中國外貿企業的問題,也正是對香港人來說,商機所在。
產品一成不變
問題之一就是,這些編織品產品的大小, 款式,設計,用途都一成不變,完全不適應市場需要。
到了這個場館,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狀,這裏展出的很大比例,都是沒有太大實用價值,層層疊疊的套籃, 原來,他們希望可以節省運輸時佔用貨櫃的空間,就把產品做成大中小套籃。
在這個參展,每個小小的攤位元都需要超過2萬元人民幣。企業為什麼不去改善產品設計,多去生產一些可以折疊的設計? 讓買家可以進一步節省日後的物流倉儲費用? 去生產一些更實用,更符合人體力學的傢具,用品?
企業無助被動
如果,你真處身其中,你就會明白,這些編制行業的老闆,都年屆中年。產品的同質化極度嚴重,只是以價格作競爭。企業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可能有能力去生產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他們實在太害怕出錯,所以,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海外買家提供樣式,他們照著生產,這就萬無一失。
他們根本不會去研究,如果降低客戶的運輸成本,增加我的產品的吸引力? 更不要說,上網瞭解海外市場有關環保傢具的最新趨勢,或者如何節省運輸時面積的方法。
這種不敢主動改善產品,適應市場的無助感,正是影響到他們不能生產對市場適銷對路的一個主因。我們必須深切瞭解他們這種強烈的無助感,導致他們根本不覺得有任何需要去改進他們的經營。
沒有以客為本
第二個問題是,客戶难以找到他們要的產品。
當每一本企業管理的教科書都說,我們要以客為本,在這裏,你會發現原來他們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
在這裏,一個非常典型的情況是,他們就說自己是做編製品的。所以,中間就包括,寵物用品,酒架,女士用的手袋,嬰兒傢具等,涵蓋各種截然不同的買家。
由於產品的同質化實在太嚴重,他們都超級擔心自己僅有的一丁點設計被人家抄襲,所以,死活都不會把那些完全沒有新意的產品圖片放上網。所以,客戶也無從在網上查到有關產品資料。
所以,對於經營某種行業,比如說,酒類相關產品的買家而言,就必須踏破鐵鞋,像大海撈針一樣中找出自己感興趣的一點點產品。而且,這些廠家有總是要求人家購買一個貨櫃的產品。這種最低起訂量,又是另一個嚇怕買家的原因。
當然,香港擁有對海外市場有深刻瞭解的產品及室內設計師,海外市場推廣的專業人才,要幫助他們突破,覺得卓卓有餘。
但是,問題是,在此刻,他們不相信有突破的可能性下,他們根本就不會聘請國內的設計師,廣告公司,更不要說,聘請收費比國內設計師,市場推廣人員,高昂10-100倍的香港專業人士的費用。
香港人需要走進國內企業的心坎
僅盼望,在香港,起碼有一部分人,真正走到這些潛在客戶的心坎,想想香港可以如何與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