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閣下未能閱讀以下電郵, 請瀏覽網頁版本
若您希望停止收取由序言書室發出的宣傳推廣活動電子郵件,請按此
+852 2395 0031
首頁    關於我們    二手書架    活動重溫    銷售排行    臉書/FB    每月會訊    序言書架
序言書室22年10-11月號會訊*

活動:

 - 12月9日(五)《根莖葉花》新書會: 花墟的球場,球場上的人(現場+網上直播)

通告:

購買NTF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最後一天)
序言書室2022年10月暢銷書榜
每月新書

書介:

【獨立書店每周一書】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不馴的異端》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
-《
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活動 更多活動>>

《根莖葉花》新書會: 花墟的球場,球場上的人(現場+網上直播)


日期:12月9日(五)
時間:晚上7:30-9:30
講者:
李昭駿,在生,寫作的人。曾獲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年⽂學獎、大學文學獎等。
黃仲廷。閱讀時代店長及本書策劃。
*設少量現場觀眾,報名:
http://forms.gle/tunzLkedFRzydk2b9
*報名每次限2位,待我們回覆作實才算成功報名。
*將於序言書室facebook網上直播:
https://fb.me/e/36qll4xhv

閱讀時代第一本出版《根莖葉花》,由花墟出發,卻不止步於花墟,而是延展至週邊社區與球場。位處附近的旺角大球場,是香港體育的重要地標,與鮮花似乎格格不入,兩者看似互不相干。然而旺角大球場,與及更早以前的花墟球場,一直見證此地的流變。世界盃開鑼,比賽正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也想借今次的機會,與大家討論花墟與足球。既談文學,也講本地足球的歷史。

#根莖葉花 #旺角花墟  #球場 #香港足球  #花墟歷史 #香港史

購買NTF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 在法定貨幣》(最後一天)

購買NTF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最後一天)

多謝高生邀請序言參加NFT書!
這樣序言也搭上了加密貨幣的行列。

 
高生行事永遠都前瞻破格。破格的不單在於利用及推動新科技,而是將原本側重於金融謀利的產品,發掘出更開闊的方向。

傳統慣說義利之別。但如果義利只有矛盾,那永遠好人就要仆街,壞人就享富貴。這對推進正義而言,就是重大的困難。要改變社會,並不可只強調仁義的道德價值,也要推進行仁義的利基。這樣講好像大逆不道,但事實上呂氏春秋就有這樣的故事: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白話譯:
//孔子的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孔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能夠看到深遠的影響。//

 
在社會價值顛倒的情況下,我們總得靠真正的道德力量,在逆境中仍堅持行善。但堅持行善,希望達至影響社會,又不可忘記創造更多行善的條件。高生所做的,我認為正是後者。令人財務自主,自主於經濟動亂,亦自主於政治局勢。有能力在任何處境中自主的人,也容易建立道德的力量。

當然,新科技並不是神秘宗教,不需要盲目擁抱,卻需要細心了解。在所有自主前,首先是意志的自主,知識的自主。此書正好是自主之旅的一個伙伴。
————————
購買方式:
用圖中的QR code就可以購買《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
(或進入https://t.ly/HJ_-)
(美國西岸時間 11/30日晚上12:00截止)

,無需預先有加密貨幣戶口,只需信用卡或網上支付,就會由電郵收到ePub及PDF檔案,可以用電腦、平板或電子書閱讀。請留意此書的PDF版將於網上免費傳播,就算不付費都可以讀到。購買NFT乃出於對作者、出版社及書店的支持。

經高重建證實,每次經此圖QR code 購書,序言都可獲得30%收益!
(這就是新科技下的讓利與利益基礎啦~)

關於此書的講座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w1f83rC4Q

 
序言書室2022年10月暢銷書榜 更多書榜>>
書目推介 更多推介>>
【獨立書店每周一書】

新時代的來臨下,我們眼見許多主流媒體因為新時代法律而被查封,或解散,其中就有一向以新書推介向書店徵文的立場新聞。作為獨立書店,我們也關心在立場新聞欄目【獨立書店每周一書】的去向,以往立場新聞一直以此欄目,向我們邀稿介紹書籍。但我們更希望,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奉行哪條法律,都能掮負起傳播知識及社會交流的責任。所以我們將繼續繕寫、編輯【每周一書】的工作。

現已有十多間香港獨立書店參與,每周更新,網址如下:
https://hkbookstoresweekly.wordpress.com/

TOP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作者: 查爾斯・金   Charles King
譯者: 謝佩妏
出版社:左岸文化  
每屆世界盃,總會讓我們想像那些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國家、民族,除了西半球的歐美國家外,還有不少非洲國家、中東國家。他們有着很多與我們相異的價值觀,像今屆舉辦世界盃的卡塔爾,就是一個禁止喝酒、非婚姻性行為,以及同性戀關係的伊斯蘭教國家。

當然在一、兩百年前,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世界,本來也不鼓勵非婚姻性行為及同性戀關係,但無可否認,基督教與伊斯蘭存在很大分歧。但十九世紀在科學及人文思想上的進步,加上隨着殖民事業對世界各地族群及習俗的瞭解,讓西方世界調整了自己的價值觀,改變觀念的結果最終必定也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這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大量人類學家對西方社會的貢獻,近日翻譯成中文的《改寫人性的人》就談到文化人類學的出現,對西方調整價值觀的影響。

這個學術潮流源自一位在二十世紀初從德國小城明登(Minden)移民美國的猶太學人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這位「法蘭茲老爹」日後在美國任教時,鼓勵學生們走出書齋,到太平洋及世界各地原始部落社會去觀察當地族群。他在德國唸書時展示出固執於自身研究、愛好冒險的個性。本書作者有一句話很好地描述鮑亞士及其學生﹕「他們相信,最深刻的人文科學不是去挖掘根深蒂固、不可改變的人類本質,而是揭開人類社會的多樣多變,亦即禮儀、習俗、道德和規範組成的龐大且多元的語彙。」他們改變我們以為普遍特質塑造人性的看法,直至二十世紀初,西方社會仍根據那種看法,將不同價值觀的人(從少數原住民到LGBTQ群體)視為智性、道德或文明程度較低。鮑亞士深受德國哲學薰陶,但在格陵蘭附近的巴芬島與因紐特人(即愛斯基摩人)交往的經驗,卻改變了他對人類的看法。他發現,原始人或很多被視為原住民的心智並不比我們原始,而我們認識他們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觀點。

當然,十九世紀末也是人類學發展的轉折期,大量民族學研究,已把研究路向從研究人種轉移到深入瞭解各個族群,鮑亞士適逢其會,也在卑詩省等地方展開了他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影響了很多人,包括日後大名鼎鼎的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她運用多年時間,在薩摩亞和新畿內亞進行關於「性」是先天抑或後天的田野研究,其著作對美國性解放運動產生了啟導作用。即使到了今日,薩摩亞人對性的態度仍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他們女性公開地生孩子,不像西方那樣要嚴守一夫一妻的「浪漫關係」,小孩子很早就知道性,甚至集體手淫。我們能說這是「淫亂」嗎﹖問題反而是,我們是怎樣把家庭、性或相關道德觀念視作當然﹖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精神分析也提供了關於個人內心發展的解釋,佛洛依德的《圖騰與禁忌》根據自己的理論解釋原始社會。鮑亞士的教導,或許提醒了我們,要從他人那裡尋找答案,就要先放下自己的理論前設。

在鮑亞士的同儕中,既有研究其他國族的學者,如他的情人,即日後撰寫《菊與刀》的露斯‧潘乃德(Ruth Benedict),但回到美國草根社會的也有不少,如出身黑人社區,積極投入黑人哈林文藝復興的賀絲頓(Zora Neale Hurston),她對非裔美國人社群的民俗學研究恰巧碰上種族衝突的年代,既補充了鮑亞士及其大多數學生對黑人文化瞭解的不足,也啟發了美國黑人對自身流散歷史及文化,及跨海非洲社會的研究。

對很多人類學研究生來說,這些事蹟可能已是他們津津樂道的事情,但這本四百來頁的書本,卻試圖為文化人類學的整個發展脈絡,提供一條重要的主軸線。作者查爾斯‧金本人是國際事務教授,專治族群政治、民族主義、極權主義轉型、城市歷史等課題。這本可讀性高的書本無疑令人驚豔,作者除了梳理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外,還思考當中提出的重要問題,例如關於人與人的分別,是否有一種適用於全人類的標準﹖發展至今日,也許他們會被稱為「左膠」的濫觴,左右翼民粹主義者或更基進的觀點,都詬病他們將「文化」和「多元」蓋在一切事物上,懸擱一切判斷。連被視「新保守」的哲學家艾倫‧布魯倫(Allan Bloom),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中,也批評米德教導人們尊重其他文化。至於今日川普及其民粹支持者的觀點,應該更難讓早已去世的鮑亞士等人接受。但我們應該回到他們的初衷,即用欣賞的開族態度,對不同族群的習俗甚至世界觀感到驚訝,並深信每個人類族群都能補足另一族群對世界認知的不足。
TOP

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作者: 布魯諾.拉圖  Bruno Latour
譯者: 陳榮泰, 伍啟鴻
出版社:群學  

最近大熱的電影《正義廻廊》不單呈現兩位被告的心理狀態和行兇動機,也展現出真實的法庭辯論過程,當中模仿《十二怒漢》的審訊團成員爭論,尤其令觀眾難忘。葉蘊儀飾演的角色,最後勸說其他成員放下道德和情感的羈絆,依據法律原則去決定裁決結果。這說明法律與我們設想的公理、正義,甚至真相或真理,都必然有所偏差。

《正義廻廊》較明顯地展示法律原則與道德原則之間的鴻溝,然而在幾百年前的西方社會,法律往往由於闡釋真理的衝突而起。專注研究十七世紀哲學的教授史蒂芬‧納德勒,他的著作《不馴的異端》談到十七世紀被荷蘭宗教領袖們指控及放逐的哲學家斯賓諾莎。那是宗教戰爭和宗教迫害的時代,而荷蘭是全歐洲宗教最自由的國家,她剛剛從西班牙獨立,並且由思想自由、注重經濟科技發展的政治菁英統治,但佔主流的歸正教會(Reformed Church,屬加爾文的改革宗)經常醞釀輿情,要以嚴刑峻法懲治不依教會教導者。但在歸正教會內外,也有為數不少持自由激進思想者,他們認為聖經只是人類文學作品,應交由人民管理教會,應削弱政府權力,他們也深受思想離經叛道的斯賓諾莎影響。

與歐陸其他國家相比,荷蘭確是最宗教寬容的地方,然而僅限於對猶太—基督教各宗派信仰的寬容,不包括無神論者。斯賓諾莎成長於因宗教迫害由葡萄牙流亡荷蘭的猶太人社群,早年聰慧的他已懷疑猶太教的經典和教導。唸哲學的朋友會熟悉他的泛神論主張,即認為精神和物質世界只有上帝和自然兩大「實體」,而上帝即是自然,人的理性必須讓人認識到他在自然世界的局限,而謹慎行事。這些想法寫在早年的《倫理學》裡,但當他認識到古往今來所有社會大眾,皆迷信於先知、教士等人講述的內容,無法保持思想上的自由,宗教仍干預歐洲各國的政治時,他放下了未遂的《倫理學》,撰寫更具挑釁性的《神學政治論》。這部著作否定了聖經上說的超自然現象(如靈魂、反常現象或奇蹟),認為聖經只是人類文學作品。

可想而知,直至近代,斯賓諾莎仍是西方宗教禁忌,但沒有他的激進思想,很難想像科學及社會經濟發展如何進一步脫離宗教權威。在脫離神學對政治的羈絆時,斯賓諾莎比主張人人把主權放給君主的《利維坦》作者霍布斯更激進大膽,他把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事蹟,解讀為自由人不受任何國家法律約束,故可以自行立法,實現建基於理性的自主(autonomy)和自治(self-government)。世上有多少國家假借法律之名,壓制人民憑理性去判斷事情對錯的可能,不管呈現為一塊頭巾,抑或一首歌曲,理性的人都應該看出當中的虛妄或迷信。如果我們都活在同一自然世界中,那麼我們的理性應該是共同的、共通的,我們也有理由指出法律條例的虛妄。納德勒這本書,還有他的斯賓諾莎評傳《Spinoza: A Life》,為我們展現這位十七世紀最激進、同時也最重視理性的哲學家之人生軌跡及思想面貌。如果你關心自由社會、宗教寬容等課題的話,納德勒這本書必能為你提供很多思考的材料。

TOP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
作者: 劉仲敬  
出版社:八旗文化  
自從2020年初開始,香港就一直維持着一種「抗疫」狀態,差不多三年。直至最近,也許是覺得光陰不可再蹉跎,特首李家超鄭重地在金融會議上說”Go for it, get in front, not behind.”,這句別扭的英文用谷歌翻譯成中文,依然別扭﹕「去吧,在前面,而不是在後面。」不過作為香港人,對「前面」「後面」大概不會感到陌生﹕不是指男人對女人的目光,而是指那種「不甘後人」的心態,不管平民或政府,香港好像甚麼事都一股腦兒爭先恐後般,如搞創科、搞運動等,但沒有幾代人的積厚和深耕,以為一味積極努力就能成功,最終變成淺土上枯死的植物。所以這裡要說說「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別誤會,這次想說說阿姨(劉仲敬)在答問錄《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上述引號中為副標題)中闡述的價值觀。

中港台網絡上有不少人討論旅美作家劉仲敬,這位曾經生活在新疆的法醫,在充滿民族衝突的世界中發現了身處社會將來的命運,從他毅然決定放棄生活的城市和手中的優差,投入歷史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份勇氣。阿姨透過大量閱讀西方史的著作和各種經典作品,漸漸發生對西方文明的欽羨之情,對人類歷史和社會價值觀,與當今西方普遍主義(如自由平權)或民粹主義截然不同,阿姨對傳統家庭倫理和LGBTQ的看法,也不像那些自稱「保守主義者」或「基右」的「非此即彼」觀點,而是從歷史看人類社會對人性、集體利益的演算。在政治觀點方面,阿姨對傳統英美憲政發展推崇備至,因為他相信真正的文明源於漫長的習慣法實踐,就如貴族遵守祖輩世代留傳下來的習俗和規則,而那些從革命中崛起的無產階級,或靠恩寵從社會底層發跡的暴發戶或官宦,則沒有這方面的歷史。

基於這種信念,阿姨往往從不同的行為和文化中,看出一個人的祖父輩做了甚麼和他的階級地位,左翼思想或會批評這種想法。但阿姨的「人觀」也不是靜態的,他也說只要改變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自己的德性,也教育子女培養德性的話,後代的階級身份是可以上升的,所以也可以說,《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是一本建構後代身份人生的勵志書。當然,對阿姨來說,中國即為東亞窪地,他所說的「德性」也斷不會是中國傳統所講的孝道、婦道,或忠君愛國之類,而更類近於古代歐洲騎士的美德。

如果你對社會諸多現象感到奇怪甚至不安,按阿姨的說法,這是你在演化中發展出來的直覺能力,你應該運用直覺對枝節問題的敏感,思危社會中潛藏的危機,並嘗試代入現實搏奕的情境。很多人讀歷史往往只能讀到令人謳歌或心碎的部份,殊不知這些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也是讓我們決策的依據。當你掌握了細節各自所屬的「子系統」,然後擴大到縱觀一個整體的格局,你就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質,知道將會發生的危機,然後有行動力和勇氣,作出其他人不會或不敢作出的決定。這其實也是司馬遷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道理,但更強調個人如何超越其生態系統的局限,並漸漸建立一種秩序。



TOP
命若星塵:這裡就是真實烏托邦,一位公共社會學家對於生與死的最後反思
作者: 艾瑞克.萊特   Erik Olin Wright
譯者: 陳婉容
出版社:麥田

有生必有死,不管我們對生命有多愛或多恨,能否接受死亡的來臨,都必須接受死亡的來臨。但最恐怖的不是闔上眼的瞬間,而是漫長的痛苦和治療的過程,即使知道那很可能是不治之症,但每天看着體重、身體機能、意識等逐漸衰退,無疑是很殘酷的。這種經驗似乎很難與人分享,然而不少學者或作者,仍試圖訴諸筆墨,希望這種經歷能成為共同的遺產。美國社會學家艾瑞克‧萊特,由於突發患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後於2019年過身),為世人留下一部重病的網誌日記,以《命若星塵》(英文名Stardust to Stardust)之名發表,書中就鉅細無微地記錄了臨終的過程。

作為一個研究「階級」和「真實烏托邦」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萊特的硦究範圍其實與生死學沾不上半點關係。對萊特的家屬友人來說,這是作者向他們交代病情的「醫療報告」,寫作及其觸發的思考也是個人快樂之源,但從出版這樣一部病中日記來看,作者很希望向其他人分享他的經歷和思考,而這些思考也未必與他從事的學術研究無關。作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萊特對於生死有自己的看法,他不信上帝,相信是人類創造了上帝,如果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故事(或﹕電影)的話,那麼死亡意味着你在某個時候要離場。

作為左翼學者,死亡所代表的有限性,反而讓他更明白他對人和學術的「愛」是甚麼。作為社會學家,不難明白,任何社會或共同體缺乏了「愛」就不能成立。在這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的過程中,最好莫過於思考人類社會可以有多美好,可以如何逐步實現一個烏托邦,同時用社會學的理論,反觀自身的心路歷程和身邊醫護人員的行動。萊特最後一部學術著作《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有一個關於「集體能動性」的終章,也是在病榻上完成的。書中當然也有不少篇章講述化療的痛楚、併發症的痛楚,但安靜而自足的基調,似乎勉勵着讀者應該好好利用生老病死的短暫時光,為人類共同體作出貢獻。


TOP
每月新書 上月新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The End of the World Is Just the Beginning: Mapping the Collapse of Globalization Peter Zeihan Harper Business
Helgoland: The Strange and Beautiful Story of Quantum Physics Carlo Rovelli Penguin
Lord of the Flies Golding, William Penguin
Democracy’s Discontent: A New Edition for Our Perilous Times Michael J. Sande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he Burnout Society Byung-Chul Han Stanford
Monadology and Sociology Gabriel Tarde Re.Press
Climate Change and Political Theory Catriona McKinnon Polity
The Time of the Landscape - On the Origins of the Aesthetic Revolution Ranciere Polity Press
Infocracy: Digitization and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Han, Byung-Chul Polity
Raymond Chandler: The Detections of Totality Fredric Jameson Verso
The H-Word-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Perry Anderson Verso
Henri Lefebvre and 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Christian Schmid Verso
Monumental Lies Robert Bevan Verso
Organize, Fight, Win: Black Communist Women's Political Writing Charisse Burden-Stelly , Jodi Dean Verso
Towards a Green Democratic Revolution Left Populism and the Power of Affects Chantal Mouffe Verso
Being and Nothingness Jean-Paul Sartre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The Power of Geography Marshall, Tim Scribner Book Company
南島蟲語 陳錦偉 活在南丫
觀看的視界 John Berger/譯: 吳莉君 麥田
現實與詩意:馬華文學的欲望 黃錦樹 麥田
傲慢的堡壘:重探性侵害的問題根源、問責制的未竟之業,以及追求性別正義的道路該如何前進? Martha C. Nussbaum/譯: 堯嘉寧 麥田
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失控、隨機或預謀?司法精神醫學專家眼中暴力犯罪者的內心世界 Dr. med. Nahlah Saimeh/譯: 姬健梅 臉譜
極權主義的起源(三冊不分售) Hannah Arendt/譯 李雨鍾 商周出版
以民主之名的獨裁:民粹、兩極分化、後真相,戕害自由的21世紀「權力遊戲」 Moises Naim/譯: 陳於勤, 洪婉禎 商周出版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精裝版) James Joyce/譯: 辛彩娜 時報出版
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 Giovanni Vitiello/譯:王晴鋒 時報
社會設計:理論與方法 廖世璋 五南
【牛津通識課06】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 Belinda Jack/譯: 呂玉嬋 日出出版
不道德教育講座【異色典藏版】 三島由紀夫 大牌出版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 蔡培元 大塊文化
耶穌和他的子民 Paolo Sacchi/譯: 胡皇? 啟示
(簡)迪倫馬特戲劇集(上下) 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 人民文學
(簡)土地與憩息的遐想:論內在性形象-巴什拉文集12 (法)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商務印書館
(簡)社會運動,1768-2018 (美)查爾斯·蒂利 Charles Tilly 上海人民
(簡)哈姆雷特還是赫庫芭:時代侵入戲劇 (德)卡爾·施米特 Carl Schmitt 東方出版中心
(簡)野獸與主權者(第一卷) (法)雅克·德里達 Derrida 西北大學
(簡)野獸與主權者(第二卷) (法)雅克·德里達 Derrida 西北大學
托爾斯泰藝術論(修訂版) 托爾斯泰 遠流
愛情觀自在(劇本) 杜國威 次文化堂
不服從的藝術:有效的心理策略使你順利反抗主流,提出優質異議,與眾不同 Todd Kashdan/譯:陳佳瑜 遠流
法官和他的劊子手 (迪倫馬特) 迪倫馬特 皇冠
伽俐略 (布萊希特) 布萊希特 書林
從香港想像中國: 中國現代作家的香港書寫與現代文學的轉折 侯桂新 三聯
梅子林故事──鄉郊文化保育考見記 鄭敏華,周?欣,任明顥 三聯
生死的哲學課 梁光耀 中華
亂世電影研究 吳昊 次文化堂
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 蒲鋒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敵托邦 鄒崇銘 毫末書社
拋掉書本上街去 寺山修司/譯: 李佳翰, 嚴可婷 大田
永夜微光:拉岡與未竟之精神分析革命 沈志中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給父親的一封信 Franz Kafka/譯:禤素萊 寶瓶文化
雕刻時光:塔可夫斯基的藝術與人生,透過電影尋找生活的答案,理解這個永遠超出我們理解的世界 塔可夫斯基 Tarkovsky/譯者: 鄢定嘉 漫遊者文化
與死者協商: 瑪格麗特.愛特伍談作家與寫作【劍橋大學文學講座】 Margaret Atwood/譯: 嚴韻 漫遊者文化
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二版) Sebastian Gardner/譯:劉育兆 五南
自由的哲學?從自然科學通往靈性覺醒的奧秘 Rudolf Steiner/譯:張家瑞 柿子文化
棕須一變:香港棕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土研究社 本土研究社
The "Field"  to Change: Hong Kong's Brownfield Policy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入戲院—電影的起源2 REEL TO REEL REEL TO REEL
海水停在你背上癢的地方 方迦南 StoryTeller
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 梁莉姿、盧卓倫、勞緯洛、李日康、陳苑珊、黃怡、李昭駿、余婉蘭吳騫桐、吳卓恆、陳子釧、馮曉彤、黃仲廷 閱讀時代 Hong Kong Book Era
不如末日 羊格 夢繪文創
The Public Sector in Hong Kong (2nd edition) Ian Scott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Foodways Sidney C. H. Cheung HKU
華南民俗文化探究 蕭國健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 王晉熙 紅出版
大頭菜文藝月刊081 Nov 2022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142 Nov 2022
食農月曆
2023 香港原生植物月曆
新活水2022年11月號:如果沒有你
聲韻詩刊67 【詩與身份】
無形 Vol 55 Nov 2022 《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
序言書室Hong Kong Reader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旺角地鐵站D3/E2出口,Body Shop對面)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