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閣下未能閱讀以下電郵, 請瀏覽網頁版本
若您希望停止收取由序言書室發出的宣傳推廣活動電子郵件,請按此
+852 2395 0031
首頁    關於我們    二手書架    活動重溫    銷售排行    臉書/FB    每月會訊    序言書架
序言書室25年4月號會訊*

通告: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學習年代》電子書購買
序言書室2025年3月暢銷書榜
每月新書

書介: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香港街市海魚圖鑑》/《香港街市海魚圖鑑》
《摩登女郎:消費、現代性與全球化(1920至1930年代)
《離散的植物》

《學習年代》電子書購買 更多電子書>>
換個形式,絕版重來!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學習年代》電子書購買


作者:董啟章   編輯:彭珞殷  封面繪畫:彭珞殷
出版:董富記 Dungeoneer 
(以此連結購買,序言書室會獲分成)
定價:20 USD
書檔格式:EBUP 及 PDF(可以下載)

購買連結:https://liker.land/nft/class/likenft100junqaae3h4ak6dst6qur4e95v3sj7uzy3hguygqwgy7e0kn7jq3kcm49?utm_campaign=bookpress&utm_medium=affiliate&utm_source=likerland&from=%40hkreaders&price_index=0

 
內容簡介: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學習年代》是繼《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及《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之後,「自然史三部曲」的第三部上冊。全書五十萬字,當初的構思是作為《物種源始.貝貝重生》的前傳,以「讀書會小說」的形式,為下篇的青年社會行動作預備。
《學習年代》講述一群大學生在西貢一間小書店舉行了一連串讀書會,討論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並且把閱讀經驗連結到社會實踐。全書以中文系畢業生雅芝的角度敘述,通過她主觀的筆觸描畫出青年學生的群象。雅芝和學生領袖阿志的戀情、和跨性別女歌者中的獨特情誼,以及和理科生阿角的友情,體現出情感與理性的多樣變化和衝突。
「學習年代」就是「成長年代」,但正如成長往往不是一帆風順地日趨成熟,學習也不一定帶來智慧的增長。在世界既有的成規和習慣下,「反學習」可能才是更佳的學習態度,而「反成長」也成為了小說這個文類自我反思的必須。
《學習年代》於2009年完成,2010年由台灣麥田出版社出版,下冊當時亦已同步開展,經過四年的反覆嘗試,最後於2014年底宣告放棄,「自然史三部曲」亦以未完成狀態告終。

特別禮物:
凡購買《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學習年代》NFT電子書,即可獲贈「自然史三部曲」最終篇《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下):消失的可能世界》(未完成稿)NFT電子書(非賣品)一冊,暫定於2025年7月之後發送。

作者簡介:
董啟章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寫小說。與狐狸和刺蝟為伍。以虛構的方式,書寫過去、現在與未來。亦寫書話及隨筆。近作有長篇小說《後人間喜劇》、《香港字》,讀書隨筆集《狐狸讀書》、《刺蝟讀書》。
1992年開始發表小說,1994年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之後曾獲紅樓夢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香港書展年度作家、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梁實秋散文大師獎等。
2023年開始以NFT電子書形式出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心》、《自作集Autofiction》、《菩薩18》、《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及《學習年代》,實踐去中心出版、知識自由傳播及資訊永久儲存。
序言書室2025年3月暢銷書榜 更多書榜>>
書目推介 更多推介>>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作者: 艾莉斯.楊  Iris Marion Young
譯者: 何定照
出版社:商周出版

 
這部著作嘗試將女性身體經驗帶入政治哲學的討論。說到身體,讀哲學的人會想到梅洛龐蒂,將肉身視為現象學關於意識的核心問題,殊異於胡塞爾認為現象本質為「超驗」的路數,然而女性肉身有更很多另一性別難以領會的感受,比如節目中的女性參與者初學盤扭跑步時,身體總是好像和她們作對。

女性主義或後來的酷兒理論,從一開始就採取「性/別區分」的方法,很快又質疑這種方法,到後來有人提出以「活生生的身體」這一概念進入「性/別」的問題。作為男性讀者,筆者也看到很多男性網民對女性主義的固定印象,就是一切以「性/別」行先,但身體的感覺是不會騙人的。因為,如果以身體感受審視個人(這也不單適用於女性)在上學、工作等社會行動中的位置和所受的待遇,也可以豐富對權力結構、社會階級等問題的討論。

這本書的標題是「像女孩那樣丟球」,從這一典型特徵很容易做出性/別區分,德國著名現象學家暨神經學家Erwin Strauss引用對男女孩研究與照片時說「她所有的丟球準備動作,只是舉起右臂、水平前伸,再彎曲前臂、向下收回……。球丟得毫無力量、速度,也無法對準目標……」但Strauss只單純歸結到「陰性態度」,沒有進一步討論身體的問題。揚採用了波娃的方法,聚焦於女性在特定社會中典型處境的結構與狀況,探討女性丟球時為何不能像男性一樣,甚至從事運動或必須投入身體於事物時,為何總是怯懦、不確定、猶豫不決。作者的結論是女性缺乏信心,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並且恐懼身體受傷,把身體視為脆弱的累贅。

由此可見作者並不是認同一般人的看法,即女性身體天生比男性柔弱,而是認為就算女性擁有強健的體魄,在運動時把身體伸展至不同空間的過程中,「陰性態度」總令她們在實現目標時不連貫,除了現實的空間還有一個閉的空間,最終無法自由自在伸展到空間內。書中引用很多關於身體的現象學論述,看似複雜的論述或者可以用一句廣東話來概括:點解會姐手姐腳﹖當然,姐手姐腳也不限於女性,但作者無疑從最日常的特徵裡提出她對「性/別區分」的獨特見解。

TOP
《香港街市海魚圖鑑》

作者:黎諾維
出版社:花千樹

《香港海水魚類圖鑑》

作者: 尤炳軒
出版社:三聯

紐西蘭環保團體透過票選,將生活於深海、被撈捕出水後變醜陋的水滴魚,定為今年的年度之魚,回顧我們香港,也許很多人會選平時在海鮮酒家吃到的魚類。可能是釣友的魚獲,也可能是漁民給海鮮酒家的海鮮。香港三面環海,以前漁民經常出海捕魚,後來才改為養殖場。香港人在魚市場能接觸到的海魚,本來就五花八門,要投票的話,可以提名較名貴的東星斑、黃腳鱲,街市常見的黃魚(或稱花鰶)、疏籮魚,潮州打冷的大眼雞,煲湯的紅衫魚或泥鯭,清蒸的黃鱲鯧,魚肉被製成魚蛋的鯊魚,甚至罐頭的沙甸魚、鯪魚,或者曬乾醃製成鹹魚的馬友魚等。相信各人有各的答案。

近兩三年間,有兩本關於海魚的書出版,分別是香港魚類學會理事黎諾維編著的《香港街市海魚圖鑑》及尤炳軒的《香港海水魚類圖鑑》。黎諾維是研究魚業的專家,他編著的《香港街市海魚圖鑑》也資料詳實、分類仔細且有大量照片,《香港海水魚類圖鑑》沒前者那樣詳盡,但書中繪畫的魚類外形圖十分精美,且有魚類大小比例標示。尤本人喜好製作魚類標本,對各種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亦有詳盡的描述。除正式學名外,尤亦加上港台名稱,以資識別。

黎諾維從海魚的形態、食性、生理時鐘說到繁殖和棲息環境,而在尤炳軒的書中,由羅家輝寫的導讀則談到香港漁業的發展,談到以往漁民怎樣把鯧魚、軍曹魚或馬鮫等造成鹹魚,以及冰鮮魚檔又如何取代鹹魚市場,紅衫魚和牙帶魚怎樣先後佔據冰鮮魚批發首位,紅衫魚又怎樣帶起海鮮革命等。我們香港人說到海魚,就不能不提海鮮飲食業的發展興衰,或海鮮酒家的崛起﹔而從吃不同魚的口味中,又體現了香港社會經濟的變化(比如近數十年間興起吃貴價的石頭魚,到吃各種各類中高價的石斑)。雖然我們生活在陸地上,但海魚與香港人的生活,已密不可分。上述這兩本圖鑑的內容具互補性,幫助讀者對香港海魚及漁業有一些基本的概念。


TOP
《摩登女郎:消費、現代性與全球化(1920至1930年代)》
作者:全球摩登女郎研究小組
編著.董玥 主編.劍歌 譯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本書強調1920至1930年代(或兩次大戰中間年代)世界各地的摩登女郎形象,並從中探討對這些形象的大眾審美標準,以挑戰人們認為「全球化」始於二戰後年代或九十年代的概念。書中「摩登女郎」在各國有不同的名稱,如英文flappers、法文garçonnes、日文modan gāru(縮寫moga)、德文neue Frauen等,都指穿著前衛並追求浪漫愛情,不在意女兒、妻子和母親這些傳統角色的女性。此外,書中亦輯錄很多學者,對於西方、蘇聯、中國、印度等地摩登女子的廣告、女性照片、女士跳舞等方面的研究,看出當時各地的摩登女郎都是不斷將本土元素與他方元素結合在一起,當時全球化影響已經很顯著。

摩登女郎有甚麼共通之處﹖漂亮、苗條、均勻、高佻、整潔,還有一些可圈可點的特性,比如白皙,比如亞洲特性,後者頗與當時審美中的東方主義傾向有關,但當時也有部份商品廣告強調黑人特質或者澳洲原住民天然美貌等,似乎在別樹一幟的追求看到一點種族平權的苗頭。最後,女性商品帶動女性(主要是女權主義者及有獨立意識的女性)發展出對自身的審美觀,並慢慢改變「愛美」的涵義,比如法國早期女性主義者瑪格麗特‧杜朗說的,愛美不是「多餘出來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也不是「貪圖享樂」,而是一種工作、一種自我授予的責任。也許正是從外表方面,女性漸漸發展出獨立自主的意識,有了一種自我肯定的形象,並追求內心被傳統規範壓抑的理想(如受伊波普猷教育的沖繩新女性追求戀愛、教育等方面的自由)﹔因而令那些習慣男性主導之便利的男生,尤其是社交能力較弱的男生,對自信、受人歡迎、有自己一套性愛觀的女性心生怨懟,萌生了仇女、厭女的意識。本書展現出二、三十年代世界各地女性意識發展的趨勢,也可以說從這個時期開始,個人從社會階段身份中掙扎鬆綁,當然到了今日還在掙扎。



TOP
《離散的植物》
作者: 李潔珂  Jessica J. Lee
譯者: 呂奕欣
出版社:臉譜 
李潔珂是三代移民的混血兒,就像香港人是混合文化的產兒,對於邊界、邊境,向來比任何人都敏感。書中頭三章就命名為〈邊界〉、〈邊界之樹〉和〈邊境〉。她的外公外婆在國共內戰時走難來台,而李的父母相遇的地方就在加拿大,她的父親來自英國邊陲的威爾斯。正如她說的,「我們的身上都帶著國界的色彩」。

植物也處於世代遷徙的狀態,作者說﹕「人們往往認為植物是靜態的。我們常用『生根』來形容植物,也用來描述屬於一個地方的人。但我想到種子、花朵、根與根莖時,想到的卻是遷徙。」作者梳理植物及其生態環境的時候,也夾雜自身成長背景,相關的文化史。比如作者一家在七十年代移民到加拿大,努力成為社會上認可的模樣,在賺夠了錢後住進漂亮的單棟房,設計了池塘並在上面栽種白睡蓮。這種人工栽種並不是出於植物的原意,植物卻在一相異的環境中生長。

又如華人家庭很喜歡的茶,在十九世紀的時候,英國植物獵人福鈞(Robert Fortune)私自從南中國把茶的種籽盜走帶到印度,茶透過不同地方的語言,經歷了跨國境的旅程,遷徙擴散到海外生長。外國語言將茶稱為cha抑或tea,端看茶葉從陸路抑或海路進入該國。又如我們蔑視的「雜草」,按作者引用人類學家Mary Douglas把「髒污」定義為「與地方格格不入」,說它們其實只是被移植到不合適的地方生長。

在春回大地之際,捧著李潔珂的作品,不禁想,無論我們說「落葉歸根」抑或「落地生根」,都無法否認植物本來就處於不斷遷徙的狀態,正如人也不能自詡說世代居於某個地方﹕我們不可能否認,遷徙是一切生命的命運。



TOP
每月新書 上月新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大頭菜文藝月刊105 Mar 2025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170  MAR2025
庭刊 第9期 判決《7.21非白衣人暴動案》
《文化者》(2024-2025) 七周年號
MilkX Magazine 224
聲韻詩刊 082 內捲時代
Cities Made Differently David Graeber, Nika Dubrovsky The MIT Press
Spinoza: Freedom's Messiah (Jewish Lives) PB Ian Buruma Yale University Press
I've been Thinking (Dennett) Daniel Dennett W. W. Norton & Company
Too Late to Awaken: What Lies Ahead When There Is No Future Slavoj Zizek Seven Stories Press
Women in Dark Times Jacqueline Rose Fitzcarraldo Editions
一億總下流?——老害、少子化、多死社會…… 茂呂美耶 麥田
霍布斯邦論民族主義——被發明的傳統與全球化下的險境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 麥田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 松浦彌太郎 麥田
足跡:考古學家眼中的故道、遠古人類與動物足印、史前車轍、朝聖路徑——一部始於足下、行不止息的人類移動史 Jim Leary/譯: 吳莉君 臉譜
銀髮川柳1:以為是愛情,結果是心律不整 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全國自費老人之家協會 三采文化.
是炒作還是真相?媒體與科學家關於真相與話語權的角力戰:從基改食品、動物實驗、混種研究、疫苗爭議到疫情報導的製作 Fiona Fox/譯者: 陳岳辰 商周出版
冷戰2.0:AI如何影響中美俄新戰略 喬治.塔卡奇,譯者:葉妍伶 天下文化
52種走路的方式:每週探索的自由,一年為期的好好走路方案 Annabel Streets/譯: 林金源 遠流
萬物的終結:宇宙毀滅的5種方式 Katie Mack/譯者: 蔡丹婷 鷹出版
電影寓言 洪席耶  Jacques Ranciere/譯者: 謝淳清 典藏藝術家庭
我們為何走向極端:團體迷思下的菁英操弄、放棄理性 Jerome Booth/譯者: 張簡守展 本事出版社
福爾摩沙意識形態:東方式殖民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的興起 1895-1945 吳叡人 春山
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增訂版】 陳翠蓮 春山出版
回家是一趟沒有線性終點的旅程:白色恐怖與我的左派阿公 范容瑛 春山
以動物為鏡:14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 黃宗慧 日出
紅王子:一位貴族的秘密人生與流轉中的近代歐洲認同 提摩希.史奈德   Timothy Snyder/譯者: 黃妤萱 衛城出版
愛之思:馬希翁的《情愛現象學》 郭智豪 橄欖
政治的神學通義 曾慶豹 橄欖
地下帝國:金融、網路、半導體──美國如何將世界經濟武器化 Henry Farrell, Abraham Newman 聯利媒體TVBS
(簡)布爾喬亞 [意] 弗朗哥·莫萊蒂 中信出版社
(簡)實驗室生活: 科學事實的建構過程 [法]布魯諾·拉圖爾 / [英]史蒂夫·伍爾加 / [法國] 布魯諾·拉圖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49禮讚 楊儒賓 聯經
甲骨文(非虛構寫作大師、《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之2——全新修訂版) 何偉 Peter Hessler/譯: 盧秋瑩 八旗文化
權力之網:澳門華商家族的關係網絡建構研究 方木歡 三聯
聞萌噢:探索澳門氣味景觀 黎美琪 三聯
財神到—海外華人與香港金融中心建立 鄭宏泰 三聯
曖昧日子: 鄭國偉劇本集 鄭國偉 香港話劇團
「潘惠森?露兩手」劇本集─ 武松日記、兩刃相交 潘惠森 香港話劇團
小島.餘香 潘惠森 香港話劇團
給小數點台灣─曹開數學詩集 曹開 晨星
讀建築的故事:建築詩人黎辛斯基探索人類史上百座經典建築的理念、技法與歷史 黎辛斯基  Witold Rybczynski/譯: 黃煜文 貓頭鷹
恥辱: 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 Joanna Bourke/譯者: 陳信宏 貓頭鷹
石榴海難 曹疏影 聯合文學
暗影與流光之間(一):電影和精神分析 劉森堯 印刻
小書店大繪集 政木哲也 積木文化
陰陽師的日本史 齋藤英喜 /譯者: 林美琪 遠足文化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2版) 黃宗潔 新學林
清末民初譯道的探賾者 鄒振環 中文大學出版社
情為何物 金庸小說的情與人生 吳靄儀 壹壹陸工作室
香港.文化.探索(香港文化探索) 編:鄧鍵一、 李祖喬、 曾仲堅 匯智
事證拾零——香港文學及其他 朱少璋 匯智
南音(附CD)-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 阮兆輝 匯智
郁達夫在南洋:南洋的郁達夫與郁達夫的南洋(王潤華作品集) 王潤華 初文
致不甘離散的你 張浩嘉、丘敬峰 界限書店
第五十屆青年文學獎得獎文集 界限書店
破產書商札記 威廉?達泠,王強 本事
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陳光興 本事
通向歷史以外—今天∣香港文化 編者:梁秉鈞? 葉輝? 黃愛玲 本事
容安館品藻錄 范旭崙 本事
零像素 石音 詩斧
平截頭體的鄉愁 紀幾何 石磬文化
香港大嶼山水生甲蟲圖鑑 蘇英健,趙汝康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
A New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1945-1997 Florence Mok,FUNG CHI KEUNG CHARL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世紀自述: 香港首位華人市政局主席張有興 張有興,張家偉,周光蓁 香港大學出版社
傳統十論—本土社會的制度、文化及其變革(全新增訂版) 秦暉 中華書局
港片隨意門 廖宇成 非凡出版
be water journal水象: 自然而然 愛米
Enemy Feminisms: TERFs, Policewomen, and Girlbosses Against Liberation Sophie Lewis Haymarket Books
序言書室Hong Kong Reader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旺角地鐵站D3/E2出口,Body Shop對面)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