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閣下未能閱讀以下電郵, 請瀏覽網頁版本
若您希望停止收取由序言書室發出的宣傳推廣活動電子郵件,請按此
+852 2395 0031
首頁    關於我們    二手書架    活動重溫    銷售排行    臉書/FB    每月會訊    序言書架
序言書室25年11月號會訊*

通告:

報名:分享會:石頭的前世與今生﹕《石頭的思考》與詩的承傳及演化
預購預購律銘詩集《長短詩》 
序言書室2025年10月暢銷書榜
每月新書

書介:

《破產書商札記》
《都市神域﹕香港人的聖殿與廟宇
《社會性死亡:面對抵制、出征、肉搜的私刑正義,我們該如何自保?》
《當動物拳腳相向時:動物為何而戰?》
《荒謬的善意:性別流動、動物權利及生死許可》

分享會 《石頭的思考》與詩的承傳及演化

分享會:【石頭的前世與今生﹕《石頭的思考》與詩的承傳及演化】 

日期﹕2025年11月29日(六)
時間:早上11時至12時30分
地點:序言書室
對談詩人﹕鍾國強、彭依仁
報名連結(額滿即止):https://forms.gle/2SjXhfufuP3TBJfo8
報名後我們將有專人通知,屆時需再確認才算成功報名
此乃私人活動,不設walk in。活動期間書店將關門,只有已報名人士才可入內。
收費:自由定價,將於活動期間收取

鍾國強最近出版了第九本詩集《石頭的思考》,有一些詩作是對一些前輩詩人的承傳,並從中演化出自己的風格來。鍾國強既吸收了中文詩先輩,如蔡炎培、楊牧、也斯詩的養份,亦融合了西方詩人如希尼、希米克(Charles Simic)和美國華裔詩人李立揚詩的優點。

具體例子如懷念蔡炎培的〈雨城〉、〈七星燈〉、〈一夜醒來〉,或模仿希米克風格的〈麥皮〉系列、〈肉店〉,以及給亡父的悼詩等。不過,我們不單希望追溯承傳的源頭,也希望檢驗當中有沒有將這些詩風演化成鍾國強自己的風格。

此外,鍾國強以前的詩集,總會有一份鮮明的關懷,比如《生長的房子》展示對舊宅及其成長鄉村的思念,後面有些詩集更明顯關注社會。《石頭的思考》則出現較多簡練的純抒情作品。這些抒情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沿襲鍾國強的舊作,並作出哪方面的變化呢?這次我們就與鍾國強對談這本詩集的內容與風格,也討論他對詩歌傳統的承傳和借鑑。

講者介紹:

鍾國強,筆名鍾逆,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獲多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著有《石頭的思考》《生長的房子》、《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字如初見》、《浮想漫讀》、《默讀餘溫》、《動物家族》等,並譯有《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及《煙與鋼:桑德堡詩選》兩種。

彭依仁,九十年代畢業於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愛好文史哲,畢業開始創作及發表詩作,先後於南都、深圳晶報,及明報、虛詞等媒體寫書評。已出版個人詩集《灰鴿自由行》及書評集《日光之下》。

預購律銘詩集《長短詩》

【預購律銘詩集《長短詩》 】

出版社:計劃通
裝訂:A6平裝(文庫文Size)
售價:HKD$ 108  預購價:HKD$90
*預購書附作者親簽*
預購連結:https://forms.gle/eHS8nQRAEuxv3ZUEA
取書地點:序言書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不用先付款,取書時付款
預計取書日期:2025年11月底
如需郵寄可於書到時個別處理
 
繼2021年《沿道尋回》從地景、工作、生活和信仰等視角追溯人情百態與城市變遷,香港詩人律銘再次跳出舊有框框,以敏銳觸覺繼續捕捉日常閃現的微光與暗湧,匯聚成全新詩集《長短詩》。本詩集收錄律銘逾80首新作,共分12章,展現其創作風格及視野的重要轉變:詩集不再以主題為先,作品排序及詩句深具玩味,靜待讀者發掘;作品風格多變,時而直白如對話,時而抒情若低吟,偶帶諷刺的鋒芒,夾雜粵語的情感韻味,旨在翻出詩人哲思與社會日常的多重紋理。
詩作既是詩人私密的日記,也是他們公開的獨白。誠邀大家一同跟隨律銘的細膩眼光與筆觸,在詩中探索生活種種微小瞬間與深刻反思,透過病榻前的凝視、親情的綿密絮語、創作的自我詰問,乃至與友人交心的片刻,與對世事的冷眼或熱腸,在裂縫裡採擷詩意與微光,藉字句記錄我們或長或短的情思與生命軌跡,用聲韻重新丈量生活的暗啞或燦爛——你寫就是,你讀就是。
* * * * *
詩人好友誠意推薦:
「假如詩是神的恩賜,律銘沒有把它輕看為律法與儀式,倒是在創作的歷程上不斷注入活水,沖變原有的定形。」——周漢輝
「他作為一個寫詩的人,多年來在詩藝上學習,求索,對詩的形式、詩意、以及跟其他寫詩的人的互動,成為《長短詩》裡比之前的結集更突出的部份。在這次結集裡,讀者會像剝洋蒽那樣穿過他層層的角色,(……)律銘很自覺地在語言及藝術上作新嘗試。這些嘗試混融在看來輕淡的人生體驗裡,卻讓每個踏入中年的人深深共鳴。」——羅樂敏
作者簡介:
律銘——兒子,丈夫,父親,偶然寫詩。喜歡自己的職業,和別人同行生命一段路。著有詩集《 如今常存的 》、《 所望之事 》及《 沿道尋回 》。

序言書室2025年9月暢銷書榜 更多書榜>>
書目推介 更多推介>>
破產書商札記 
作者:威廉‧達泠Sir William Y. Darlin
譯者:王強
出版社:本事出版

 
對開書店的人來說,識書是一個MUST,但書海浩瀚,能對大部份書的內容略知一二便已很理想,起碼在讀者面前能夠簡單描述一本書談甚麼。至於生意,一間由兩至四人營運的書店,每日應維持最少三、四千蚊的生意額,近年來香港經濟欲振乏力,今年很多書店都承受到大環境帶來的惡果,有些日子要維持三、四千蚊的日銷售額也有一定難度。正在想着這些問題之際,同事遞來王強翻譯一本英國的奇書﹕威廉‧達泠的《破產書商札記》。

William Young Darling到底是個什麼人呢﹖如果你查看維基百科,便赫然發現他是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二十世紀貴族政治家,生前匿名出版了The Private Papers of a Bankrupt Bookseller這本書,英國貴族本來就喜歡在公務之餘舞文弄墨,傳統博雅教育造就他們的人文視野,讓他們養成了閱覽群書的嗜好。在傳統英語世界,逛書店也是一種優雅文化的體現。而理想主義的事情,在現代社會往往是要虧本的,在威廉‧達泠生花妙筆下的這位破產書商,自然也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這位書商的確堅持書本帶來的品位,他引莎士比亞、培根和哲學普羅提諾的文字談「美」,他厭惡現代書店的標籤、字條、卡片,還有「每周一書」這類介紹(他一定不會參加我們這個活動),他寫道﹕「一個賣書之人,我希望,他永遠是位紳士,而且賣書之時體現得格外彬彬有禮,格外殷勤入微。」

他說自己是一個「不知悔改的愛書者」,這種「愛」並不是因為書本作者為同時代人發聲之類,而是像老一輩人那種渴望與古往今來詩人學者和哲人神交的夢想,而作為販賣書卷的生意人,就像一個卑微小人物向臭味相投的同好介紹這些偉大的作品。作為傳統書商,他青睞文史哲、詩歌,但他也提出一位書商對一本好書有哪些標準,甚至是關於飲食和烹飪的書籍,他也不吝細說。當時,威廉‧達泠生活在兩次大戰前後的英國,自從嬰兒潮、福利主義以來,像他那種優雅階層閱讀精裝書的習慣已經蕩然無存﹔在這幾十年間,像企鵝版叢書這樣的平裝本大行其道,大量商管、自我增值或賣gimmick的書蓋過了文史哲的風頭,然後好像紙本書將會被電子書淘汰。

做書店本來就不會發達,這不要緊,最緊要的是不要輕易結業離場。用一個老套的比喻,書店有時就像一座燈塔,在大霧繚繞的夜晚也需要一點微光的訊號,即使幾乎看不見……起碼讓船舶不要那麼快就撞上礁石。



TOP
《都市神域﹕香港人的聖殿與廟宇》

作者:林皓賢、方金平、孔德維、韓樂憫
出版社:秀威資訊科技

宗教信仰與社會文化密不可分,反觀宗教觀念淡薄的社會,其社會聯繫也不如宗教觀念鮮明的社會。香港本來也是各種宗教百花齊放的地方,但隨着八、九十年代經濟蓬勃發展,人與人的距離愈來愈大,相對的,對宗教的虔信氣氛又冷淡不少。此刻,在書架上赫然看見《都市神域》,此書副題為《香港人的聖殿與廟宇》,雖不算新,但作者將香港宗教建築視為香港人之神聖空間,也值得趁萬聖節時介紹一下。

說到這裡,才想起很多關於香港建築研究的書,大多集中在建築風格、社會功能、文化背景或歷史脈絡之中。像《都市神域》這樣採用宗教學者Mircea Eliade的「神聖空間」概念點出香港宗教建築特色的方向,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香港這座又擠迫又寸金尺土的城市,在擠迫的城市裡,一切建築背後須考慮其經濟及社會功能,可是香港仍有不少瑰麗的宗教建築,當中又以外來宗教的天主教聖堂令人目不暇給。書中作者均對各教堂採取田野考察方式研究,訪問了在那裡進行崇拜的信眾,讓我們像信眾般進入每一幢宗教建築的脈絡。

比如其中一位作者談到尖沙咀玫瑰堂時說﹕「尖沙咀作為香港繁榮的商業中心之一,商業大樓鱗次櫛比,玫瑰堂的靈性建與灰白色的高樓產生強烈對比,宛如沙漠中的綠洲,與世俗對立。這種非同質性(heterogeneity)造成了與四周鬧巿間的斷裂點(interruption)。」的確形容得很貼切。

至於東方宗教,書中除了著名的油蔴地天后廟、紅磡觀音廟、沙田車公廟,及由富商李嘉誠斥資興建的佛教慈山寺外,還有深水埗汝州街三太子廟這個有趣的例子。三太子信仰在台灣很盛行,但在香港一點也不流行。這座香港唯一的三太子廟,其背景也很有趣﹕十九世紀,由於杜文秀率領雲南回民起義,令雲南爆發鼠疫並在十九世紀末傳到廣州、香港一帶。當疫情在九龍一帶肆虐時,人們從英界躲到對面的深水埗碼頭,又想到請哪吒來祛瘟。至於為何「請」哪吒,則因為《封神演義》寫道只有哪吒能免於瘟疫威脅。要不是為了祛瘟,大概沒有三太子信仰的香港社會,是不會請哪吒過來的。

車公廟也源於光緒年間沙田一帶的瘟疫,而其他寺廟大概也有賑災怯瘟的作用,要不就是扶貧濟弱。與西方或近東宗教為信眾提供「神聖空間」的作用相比,這的確很社區,很基層。也許本書作者可以考慮一下,研究在西方宗教場所中的「個人體驗」,如何形塑香港市民階層的個人意識,而華人民間信仰更貼近基層生活的基本需要。比如萬聖節,就是一種很個人化的節日慶祝。萬聖節之際,眼見各方書店好友都有點「頹」,相信整個社會都很「頹」。這時候,也許該是信仰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TOP
《社會性死亡:面對抵制、出征、肉搜的私刑正義,我們該如何自保?》
作者: 艾文‧尼爾曼, 馬克‧薩克斯   Evan Nierman, Mark Sachs
譯者: 鍾沛君
出版社:商周出版
《試當真》結業之際,必須說在開台三子之中,游學修有很多大膽的想法﹕比如模仿韓國真人騷的「試玩毛」,還有發售「試當真一周年現場版」門票時,引入「荷蘭式拍賣」杜絕黃牛現象。「試當真」本身的定位也是游本人的想法,在Youtube網台來說空前絕後,根據游的說法就是希望建立一個帶給人娛樂、又能捧新人的「台」,而這「台」不受媒體形式限制,跟100毛、小薯茄、JFFT等其他網台截然不同。

但也是這位具備大膽想法的人,擁有最多haters。游各種跳出框架的想法、真誠的表達,還有不修飾的言辭,變成很多網民針對的對象。因此自「試當真」開始營運起,一直承受着各種指責,後來當他們想模仿潮流,製作NFT時,又有大量網民指責他們「cap水」。這種心態有部份類似憎人富貴厭人貧,也就是每當大家辨識到社會中有一群異類時,便會毫不猶豫地攻擊他們。當中也有不少是因為其無視商業利益的瘋狂做法,而感覺此風不可長的既得利益者,或眼紅他們打破社會遊戲規則的酸民。

想到「試當真」的時候,無法不想到當下流行的「取消文化」。美國危機處理及公關專家艾文‧尼爾曼暨馬克‧薩克斯合著的《社會性死亡》,就針對各種社死或取消文化的各種現象,提出他們的剖析及解決方法。作者還建議讀者不一定要順序讀完,可以選讀或跳讀,作者也在每章結尾寫重點摘要。個人很喜歡這種類似教戰手冊,但又不乏社會文化分析的著作。

就美國一地而言,「取消文化」的形成背景,有著深厚的階級、種族及政治意識型態矛盾,但一般而言,它體現人類的共性。在第四章〈形成抵制風潮的文化〉,作者引哲學家平克(Steven Pinker)的見解,指出綜合複雜度低的語言增加,與暴力上升程度有相關性,而低綜合複雜度思想的人,往往也用僵化思想或道德處理問題和環境。對複雜的世界脈絡,更多人寧願尋找更簡單的解釋。另一個趨勢就是「清洗思想」,在號稱民主多元的美國,左右派各自以DEI或MAGA的思想口號,製造一種你必須跟着我才正確的共識。

對於與己有異的事物,我們經常心存恐懼,基於恐懼,我們不接受逆境,我們要與「他者」戰鬥,相信有利於「我們」的謊言。另外,因為個別事件而網暴的活躍者可能很少,但他們造成的聲勢浩大,基本上代表了所有網民。取消文化還是人類集體心智的產物,只是各種媒體將它推波助瀾,透過媒體這種擴音器使涉事者被炎上,同時我們的心智也會被媒體引導向嗜血的方向,經過媒體的渲染,會把稍為不滿放大成為苦大仇深。

書中還討論怎樣的道歉才有用,怎樣說錯話等等。當中令人思考的,不單是集體欺凌怎樣形成,還有網絡如何把對某個人的仇意放大,變成沸沸揚揚的肉搜、公審和征討。就像很多人把游學修的網上言論當成他真實的人性,我們理所當然的把網絡當成現實一個令我們認真起來的延伸。香港網民對游學修的過激反應,也許代表我們生活在社會現實扭曲的世界裡,必須透過網絡滿足我們道德判斷的需要,將它發洩在稍為看不順眼的人身上。





TOP
當動物拳腳相向時:動物為何而戰?從生物學看衝突、排擠、搶奪與強制交配如何形塑動物行為
作者:羅伊克.博拉許   Loïc Bollache
譯者: 陳郁雯
出版社:臉譜  
最近聽見有野熊襲擊甚至吃掉人類的新聞,知道是牠們的棲地及糧食減少的結果。大概熊和人都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情(如果野熊知道後果是被追捕的話,牠可能會後悔當初吃掉瘦弱的人類),但為了覓食,這又是無可奈何的。

覓食只是動物間衝突的一個因素,其餘像搶佔對象、排擠異己等動機,都能構成動物之間的戰爭。即使人類戰爭動機往往圍繞着非單純為了食物或生存的需要,我們也能在動物身上發現這些考慮,法國生態學教授羅伊克‧博拉許的《當動物拳腳相向時》試圖打破我們認為只有人類才會發生戰爭的刻板印象。動物社會也有社會排除、污名化與排擠,而且有為了繼承權和爭奪領土的戰爭,其儀式感與殘酷程度不亞於人類。

早前珍‧古德逝世,本書作者也談到珍‧古德的「岡貝四年戰爭」,即她在國家公園內目睹一場由南北兩大黑猩猩族群發生的戰爭,這源於原來統領全族的公黑猩猩統治終結,而牠的一些兒子們欲在南方建立群體並在北方其他黑猩猩社會中宣示其權威,但被一一清除掉了。就算是你平日覺得很可愛的狐獴,也有族群之間的戰爭,只是牠們會用戰舞儀式表達劍拔弩張的情緒。

雖然約翰‧連儂以歌曲《Imagine》呼籲世界和平,但現實是,戰爭與權鬥就是很多物種日常生活的戲碼(不只人類)。當然,這種日常現象也不是無可避免的。從戰爭變成競爭,再透過合作建立雙方的道德責任,這種演化過程,不單是人,也在某些動物表現出來。這大概不是必然,而是一種長期博奕的結果。《當動物拳腳相向時》闡述戰爭這種日常現象的徵結,讓我們理解它,而不是對戰爭恐懼或過份自信,也不是歌頌它、貶低它,或把它當作神祕陌生的事情。



TOP
荒謬的善意:性別流動、動物權利及生死許可
作者: (法)讓-弗朗索瓦·布勞恩斯坦
譯者: 李鵬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看了某大導籌備多年的大作,據說導演版長達數小時,我們看的是刪減版,電影在攝影和服裝方面無疑很另類,很刺激感官,但是故事節奏不暢順,很明顯導演在execution方面有不少阻滯。算不算「爛片」,真的人人言殊,也許視乎你認為一齣好電影應該有哪些特質。

至於這次介紹的《荒謬的善意》是否爛書,就端看你是否右翼。在豆瓣上有一則評論,評論者懷疑本書作者在作品有沒有展現一絲一毫的哲學修養,而且是一個保守派信教老白男。這本書針對性心理學約翰‧莫尼所提倡的「社會性別」說,女性主義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別論述,彼得‧辛格的激進動物倫理,唐娜‧哈拉維對賽博格的論述,及瑪莎‧努斯鮑姆的道德哲學等。換言之,一切後現代、後人類、女性主義、性別/誇性別論述、動保及與當代道德哲學,都在批判之列。

你的腦海裡會否浮現出一張Charlie Kirk的臉孔﹖如果你是左翼,支持動保、LGBTQ+……那麼你看了本書部份內容後,肯定會振振有詞地說,這書爛透了。沒錯,觀點爛透了,但更主要的是行文的語氣。書中第一章講述約翰‧莫尼醫生的「社會性別」說,這指出了性別本身存在文化與自然方面的矛盾,最後要辯明文化上的「社會性別」可決定自然的「生理性別」。

當然從作者遣詞上看,書中對這些主張的闡述絕不是客觀、中立的,性別論述向來都成為男女定型信念、性行為解放、婚姻等相關問題的角力場,但是支持性別多元及性解放也有很大的光譜。對於熟悉酷兒、性別論述的讀者來說,《荒謬的善意》大概「爛」到骨子裡。但如果對這方面的討論一無所知(很明顯我是這類讀者),而布勞恩斯坦的偏激看法會激發閱讀更多這方面著作的興趣,那麼這本「爛書」或許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其實這類學術左翼與右翼思想界的爭論,有相當部份可歸結於對於可能性和本質論的爭拗。本質論者往往堅持以往人們認為最正常不過的觀念,比如人類性別不是男就是女,人與動物(還有機械人、賽伯格)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我對於動物權利是比較有感的,即使其他動物未至於完全等同人類,我也認為,由於動物和植物也有自身的感受,因此在片面上,人與動物的溝通是有限地可能的,人對動物的惻隱之心也可反映出人對其他同伴,甚至整個世界的態度。至於像彼得‧辛格那樣的構想會否太快、太激進,還是留給唸倫理學的大學生去討論好了。

不過,按照辛格的想法,人類的道德觀會慢慢擴展至不同群體,我們就說人類自己的歷史,舊約猶太教或古希臘宗教的社會,對敵人與朋友的界定,與今日國際社會仍有一個顯著的差異。這說明在人類歷史的不同階段,即使最基本的觀念也不是牢固不可撼動的。作者認為這些「時髦理論」始於善意,終於邪惡,也許他也要知道,歷史發展不是非此即彼的,很多或然性、中間地帶,往往比舊價值或最極端的可能性更決定歷史的走向。



TOP
每月新書 上月新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A Brief History of Equality (Paperback) Thomas Piketty, Steven Rendal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iberalism as a Way of Life Alexandre Lefebv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he Life of Violet: Three Early Stories Virginia Woolf, edited by Urmila Seshagiri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atantango: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5 Krasznahorkai Laszlo Tuskar Rock Press
Mirror (Jintian Seri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Zhang Zao, translated by Fiona Sze-Lorrain, Afterword by Bei Dao Zephyr Press
弱者的武器:日常抵抗形式的謹慎反抗和精明順從,資本主義滲透下的農民抗爭民族誌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譯: 賴奕諭 麥田
竹林姊妹:從中國到美國,雙胞胎拐賣、收養、離散的真實故事 芭芭拉.德米克 麥田
石頭的思考:鍾國強詩集 鍾國強 木馬文化
閃回:世界電影史 路易斯.吉奈堤(Louis Giannetti), 史考特.艾蒙(Scott Eyman)著; 焦雄屏譯 蓋亞
車輛霸權:揭露不公平的汽車社會成本,走向安全與正義的交通革命 上岡直見 啟示
別江(何偉作品集06,2025年最新作品) 何偉 八旗文化
生命是一種短暫的狀態 嘉比耶拉.馮.阿尼姆 大家出版
千年鬼 西條奈加 圓神
讚美洪水:文明的干預如何抑制河流的重生?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衛城出版
聲音的形狀:環境錄音入門──從聲音遇見世界 柳澤英輔 二十張出版
社會學的想像:洞察個人困境與社會結構的深層連結 C. Wright Mills 大寫出版
晶片戰爭【暢銷增訂版】:矽時代的新賽局 克里斯?米勒 天下財經
植物在想什麼?探索植物行為和內在智慧的全新科學 帕科.卡爾沃, 娜塔莉.勞倫斯 鷹出版
「平權」的影子:現代早期中國性/別論述【限量精裝版】 劉人鵬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語文蹊徑—哲學及跨文化視角下的漢語和漢字 關子尹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夢熊 黃龍坤 季風帶文化
我說福建麵,你說蝦麵: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 陳靜宜 季風帶文化
冷戰與南洋: 我的新聞人生 陳加昌 季風帶文化
(簡)普魯斯特與符號 (法)吉爾·德勒茲 上海人民
(簡)如此陌生而奇異:感官與審美的地理學 (美)段義孚 上海人民
(簡)享樂與虛無 斯拉沃熱·齊澤克zizek 文匯
(簡)超客體:世界終結之後的哲學與生態學 (美)蒂莫西·莫頓 長江文藝出版社
(簡)動物社會的生存哲學 : 探索衝突、背叛、合作和繁榮的奧秘 (英)阿什利?沃德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香港:離散與連結(思想52) 思想編輯委員會 思想編輯委員會
一統與多元:中國主權的邏輯 彭麗君 聯經
玩笑(昆德拉手繪書封版) 米蘭.昆德拉 皇冠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春季限定版) 杉井光 皇冠文化
葉靈鳳文存卷二.霜紅室隨筆之歲月留情 葉靈鳳 三聯
漢語東南方言歷史音韻比較研究 郭必之 商務印書館
尋蹤夢窗: 晚清至二十世紀中期詞壇的「夢窗熱」及其他 徐瑋 商務印書館
沉默的喧囂:香港抗戰文藝的跨文化協商 鄺可怡 商務印書館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增訂新版) 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荔枝窩民族植物的生活應用 吳英嬋 突破出版社
與中國打交道--親歷一個新經濟大國的崛起 亨利?保爾森 香港中文大學
漫步修習 李志勇 (馬)三三出版
(簡體)直男癌病史 林韋地 三三出版社
(簡體)那些進化了的,以及…… 牛油小生 三三出版社
(簡體)野村少女:馬來西亞新村生活隨筆 梁金群 三三出版
鄉土、飲食與記憶: 跨南洋田野筆記 安煥然 三三出版
黃沙 章楷治 三三出版
錢從天上掉下來 Joey黎嘉宜 草根書室
雷霆一擊 汪文寶Terence Ang 草根書室
鬼的狂歡 邱妙津 聯合文學
意識與無意識:分析心理學入門講座 卡爾.榮格 心靈工坊
離心帶(二版) 韓麗珠 印刻
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 鈴木賢 印刻
福音與政治之間 帥司陽 中文大學
大學的讀法 (中國大學的理念與實踐) 陳平原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青衣原來是個島——?杆山路船廠區 梁寶山 島嶼研究網絡(香港
從看一場公餘場開始 陳廣華作品集 陳廣華 陳廣華
失樂園 John Milton 本事出版
劉以鬯:對倒 (本事) 劉以鬯 香港本事出版
及鋒而試——省港大罷工百週年紀念文集 省港大罷工百週年文集編輯委員會 省港大罷工百週年文集編輯委員會
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管子(第二版) 李安竹 趙善軒 中華書局
鹽鐵論(珍藏版) 桓寬, 趙善軒 譯註/導讀 中華書局
尋貓啟事 非凡出版 崔瑩
MilkX Magazine 230
Workers, Not Helpers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badtimesdisco
火寺年刊Vol.03 ( 2025)
小說與詩49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177 October 香港學生文藝月刊有限公司 香港學生文藝月刊有限公司
大頭菜文藝月刊110 OCT 2025 大頭菜出版社 大頭菜出版社
香港文學月刊 #491 (2025年11月號)
聲韻詩刊 085 在粵語之中,在我們之間
序言書室Hong Kong Reader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旺角地鐵站D3/E2出口,Body Shop對面)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