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通告
最新活動
-青年論述吹水會-成人帝國主義初探
-拉康入門之「從後進入」 (A Backdoor Introduction to Lacan)
-討論會:湯普森在中國─香港
-共產過渡,文化復興
-高鐵(融合)批判–從本土出發
-中國當局的鎮壓—中共政權是否處於政治危機中?
-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
-讀書會:漢娜鄂蘭(Hanna Arendt)─人的處境 (Human Condition)
-人.性─評論交流會
書目推介
-The Therapy of Desire
-《中國哲學史》(上/下)
-《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
序言小走廊-誠徵作品
如果各位有光顧過本店的洗手間,應該也會留意到小走廊兩旁白色牆的空間,掛相加上黃色的射燈,自成一格。
我們現在誠意邀請對拍照、畫畫或設計有興趣的朋友,為這個小空間多添一些意思。
如為照片,請為閣下的作品想一個題材,數量可為8-10張,尺寸12R。可加一些句子作點題或解說。
如為畫作或空間設計,請於不損害牆壁表面的情況下,發揮閣下的藝術天份。
每期展覽將展出不少於兩個月。
有興趣的朋友,請先把作品或設計以電郵的方式告知我們的店員,以便我們作出安排及配合。
青年論述吹水會-成人帝國主義初探
日期:11月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4時至6時
地點:序言書室
主持:橙,葉浩意(YTalk!) X Carmen Tong (HKU 博士生)
成人與細路之間的戰爭已經開始了,驗毒計劃亦揭開了戰爭的序幕。究竟所謂的成人帝國主義是一回什麼事兒?學生又如何回應驗毒?青年論述應從何說起?歡迎大家一同參與討論。
拉康入門之「從後進入」 (A Backdoor Introduction to Lacan)
拉康有多難搞?據說某年拉康到美國演講,完事之後,一眾莫明其妙的大學者得出結論:這個他媽的法國佬專誠來侮辱我們的智商。
另一方面,好似蘇格拉底及孔夫子那樣,拉康鍾情於口述,幾乎不寫書,而一旦他試圖為自己解畫,情形更會進一步惡化(例如, “不存在性愛”)。
總而言之,種種無情的打擊令人望門興歎。然而精神分析的魔爪幾乎籠罩整個人文科學,令人進退兩難。
無問題-既然找不到正門,或正門太窄,何不從後門進入?例如,用拉康與Freud的分歧擊敗拉康。換言之,從 “What Lacan is not”開始。
本座談會之目的不在於系統地論述拉康,而是通過Freud、笑話、”非拉康”和日常例子窺探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把戲。
相關詞: 心理學/心理測試/精神分析/動物學/黑格爾/精神醫學/人類學/語言學/文化研究/文學理論
主持人/講者:唐健先生,人文科學學士(文學批評)、人文科學碩士(歷史及人類學)
Language/語言: 廣東話/普通話/English
第三場:媽媽,我早已脫了內褲
日期:11月11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問題:康德是不是性變態?
關鍵詞:康德、道德、薩德、性變態( Pervert)、否定性的否定、自由(或,絞刑台上的性高潮)、超我、法律、律令、女人與獨裁者、卡夫卡
閱讀資料:
Ecrits “Kant with Sade”(康德與薩德)、
”狗仔隊時代的性變態”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3/1/1/1262590/1.html
網上歌曲 “Crimson River” http://www.myspace.com/chockma
建議書目:Ecrits、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序言有售)
討論會:湯普森在中國─香港
日期︰11月12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講者:許寶強教授、潘家恩先生(國語)
不久前去世的社會學者Giovanni Arrighi最後出版的一本書叫《Adam Smith in Beijing: Linea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譯本為:《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路愛國 黃平等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出版)。
我們挪用他書名的句式,把本次講座叫做“E.P. Thompson在中國-香港”,除了帶有向Arrighi致敬的意思外,同時也想指出,儘管Adam Smith廣為人知,且源自他的自由經濟學說也日益主導中國的發展,但相對沒有那麼出名的已故英國社會史家E.P. Thompson,其學說對於幫助我們理解當代的中國-香港發展,恐怕不在Adam Smith之下。如果說Adam Smith 首要關注國家的福祉,那麼E.P. Thompson更重視的是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如果Adam Smith的洞見確有助我們瞭解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增長,那麼E.P. Thompson的分析則能幫助我們明白這高速的經濟增長對農民和工人意味著什麼。缺乏E.P. Thompson的視野,我們是很難全面理解當代中國-香港的面貌。
共產過渡,文化復興
日期︰11月1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地點︰序言書室
講者:陳雲先生
三十年前,中共走資,至今累積國力龐大,不知何去何從。中共已拋棄馬列主義之哲學及共產主義之理想,中國將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強國(簡稱「Nazi、納 粹」),還是成為中外財閥的狩獵場與美國的文化殖民地,還是中華文化中興,以仁政取代暴政,以禮義協和天下,一切有待觀察,亦有待奮鬥。
中共建政六十年,共產革命的鮮血白流了,億萬生靈枉死了,共產革命背叛了革命黨,也背叛了群眾,為他人作嫁衣裳。
中國現今的情景,毛澤東也預料得到,還記錄在《毛主席語錄》之內﹕「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 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當着帝國主義不是用戰爭壓迫而是用政治、經濟、文化等比較溫和的形式進行壓迫的時候,半殖民 地國家的統治階級就會向帝國主義投降,二者結成同盟,共同壓迫人民大眾。」(按﹕前段出自〈矛盾論〉;後段出自〈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九年十二 月。)—陳雲
Roundtable Community主辦:
『閱讀觀念。書話系列』之三:
高鐵(融合)批判–從本土出發
在村民反對、專家質疑之下,高鐵的興建依舊按原來安排急速上馬。誰都知道,高鐵是珠三角融合大潮底下的一片浪花。由於溶合乃大勢所趨,故關於高鐵的 討論只落在總站選址,和可否在走線設計上避開菜園村,所謂「俾條生路行下」。然而,對於主張融合的各種立場及其預設,和融合之後的可能變化及其後果,也因 循大勢而缺乏最起碼的反思討論。在這種背景底下,這系列研討會打算從本土視角出發,檢視某些看起來無可挑戰的地方,但求拋磚引玉,引發尚未來臨的辯論。
講座1:融合和速度的時空政治學
日期:11月14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主辦:Roundtable Community
講者:陳景輝(文化評論人)
高鐵的築建講求大和快,廣深港1小時生活圈便是一種空間規模和速度的結合,是本土之上一個正在打造的新地景。融合的説法太中立,容易使人鬆懈,也容 易使香港步向融化。融化之説許是極端,但珠三角多個城市由原本分開到今天全速融合,則肯定不可能亳無張力和衝突:地方和區域的衝突?移動和留守的張力?陳 景輝將以一份由本地御用智庫所作、關於融合的研究報告説起,再以當代著名都市學者森尼特(Richard Sennett) 的《肉體與石頭》延伸討論。
參考文本:
1.《肉體與石頭》( Flesh and Stone—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2. 智經研究:《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
講座2:邊緣化真偽辨識
日期:11月21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主辦:Roundtable Community
講者:陳劍青(浸大地理系)
『由於一個城市普遍地形容自己被邊緣化,邊緣化因而真正的開展。』邊緣化和孤島恐懼最近成為高鐵支持者的常用語。他們説,只要興建高鐵,才可解決 『邊緣化』的問題。先不説高鐵是否答案,要問的倒是:『邊緣化』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香港不是被稱為金融『中心』嗎?諸如此類的中心和邊緣修辭該如何分 析?專研香港都市問題的年輕地理學人陳劍青為大家辨識其中真偽。
參考文本:
1)Bent Flyvbjerg (2007).”Truth and Lies About Megaprojects.” (大型工程真偽考) In Faculty of Technology, Policy, and Managemen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eptember 2007.
2) Bent Flyvbjerg (2002).”Planning and Foucault: In Search of the Dark Side of Planning Theory.” (規劃與福柯: 尋找規劃理論的暗處) Co-author: Tim Richardson. In Philip Allmendinger and Mark Tewdwr-Jones, eds., Planning Futures: New Directions for Planning The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p. 44-62.
講座3:珠三角認同:本土的重構或殖民都市的延續?
日期:11月28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主辦:Roundtable Community
講者:周思中(嶺南文化研究系)
人人都說香港不可再只看香港自身,要放眼珠三角,擴闊眼光重鑄認同。更有論者翻箱倒籠大談我們曾經熟識的地理名詞「省港澳」,以論
港人曾幾何時是何等「珠三角」。有趣的是,這真是一種新的認同嗎?珠三角真的擴闊了香港人的視野嗎?由殖民地的無根轉化為今天的珠三角大格局,究竟是脫胎換骨的美麗新世界,還是殖民幽靈的暗渡陳倉?
參考文本:《殖民無間道》作者羅永生
講座4:融合的倫理
日期:12月5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主辦:Roundtable Community
講者:葉蔭聰(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
今天人人説融合,但又好像沒人説得清楚我們到底是跟誰融合。譬如説,現在廣深廣高鐵線的廣州總站設在石壁,但在興建過程中,先得趕走農民、鏟除附近 一帶原來生長於珠三角的農地。又或者,珠三角本身便充斥了大量沒有城市戶籍的民工,然而到底,這些底層民工跟那高唱入雲的一小時高速生活圈又有什麼關係? 問題恰恰在於,珠三角未必如想像般是一個前後一貫、利益一致的整體。研究珠三角的葉蔭聰説這其實涉及倫理,而它似乎淹沒於當下的視野。
參考文本:
潘毅,《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香港:明報出版社,2007
總論5:融合大勢下的都市自治
日期:12月12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主辦:Roundtable Community
特別嘉賓:葉寶琳(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和此系列的一眾講者
參考文本:
1)智經研究中心,《加速粵港經濟整合、打造世界級珠三角都會區》研究報告,2008年10月。
2)智經研究中心,《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研究報告,2007年8月。
中國當局的鎮壓—中共政權是否處於政治危機中?
日期:11月15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地點:序言書室
講者:文森特-科洛(Vincent Kolo, 《1989天安門——震撼世界的七周》作者)
梁國雄先生(長毛)
今年10月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文森特-科洛被禁止進入。他的最新作品《1989天安門——震撼世界的七周》也在中國遭到全面禁止(該書於今年6月在香港序言 書室首發)。11月15日(星期日)下午3點香港旺角序言書室,科洛先生將與香港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先生共同探討目前中國大陸当局日益增長的鎮壓和 審查,以及未來中國民主變革的前景。中共專制當局是否處於政治危機之?相關的黨內高層派系鬥爭的傳聞寓意何在?隨著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內部的政治變化對於其日益加強的世界強國角色有何影響?飆升的“群體性事件”和日增的工人鬥爭反映了中國向何處去?
民主黨「飛入書室」系列 讀書組
第四講︰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
(請注意活動日期,題目及內容已更改)
日期: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時間:晚上8時
地點:序言書室 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銀行中心Body Shop對面)
講者:陳健民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讀物:Edward Shils, “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Vol. 26, No. 1, Winter, 1991. (中文譯本 “市民社會的美德” 見鄧正來及J.C. 亞歷山大編 【國家與市民社會】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32-50)
自汶川地震後,我們發現了中國的公民社會力量:他們在災後發揮了重要作用,既伸手補足了國家未能觸及的救災範圍,又提供了市場所不能給予的人力物力。在民 主國家,公民社會可視為穩定民主制度的力量,那麼在威權政府下的中國,公民社會又可以發揮怎樣的角色?「飛入書室」第四講邀得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 民,以書本做開端,共同討論中國的公民社會發展現況。
民主黨「飛入書室」系列 讀書組:
我們都相信每一個政治人的一言一句,都承載著他對人類生活的盼望,也是他世界觀的投射。因此,一個政治人所需要的不單純激昂口號、浩瀚旗海、權術謀略,還有他的政治抱負、對社會的終極關懷。
Vaclav Havel曾說文字每天產生權威與幅射效應。文字並不純粹一種生存的能力,更是人類存在的根源。因為它,我們才成為「人類」。因此,它的重要在於「人類」的理想、抱負與關懷都源起於它。
民主黨由9月4日開始,共8個星期五晚上 (每隔三個星期),邀請不同的學人,與學生、青年白鴿,還有老鴿何俊仁一同「飛入書室」,刷去微灰,翻開書本,閱讀文字,感受字裡行間的「權威與幅射效應」。
讀書會:漢娜鄂蘭(Hanna Arendt)─人的處境 (Human Condition)
日期:11月25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講者:李達寧﹝序言書室負責人﹞
原來新高中通識課有一個叫”quality of life”的部份,教學生把生活分類為家庭、朋友、金錢、愛情、居住環境等等,然後要討論各類別的平衡與重要性,認為這是對學生的解放 (liberation),引向理性全面的生活。這種對生活和理性的認知正是紀登斯(Giddens)所言,現代人把自己的生活當成一個正負表 (spread sheet)去經營,計算得失;由此照出的是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及其造成的人類處境(human condition)。然而人的處境﹝或曰狀況﹞究竟是何所指?人類的處境又是否從來如此?有否其他可能?
今次讀書會將討論漢娜鄂蘭的《人的處境》。其中人類處境的討論涉及政治、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同時對人類生活與生存作深刻反省,是我們了解自身的門徑。
人.性─評論交流會
日期: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30分至5時30分
地點:序言書室
主持:湯泳詩(本書編委,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學博士候選人)
嘉賓:邵家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
馬慧儀(中華基督教會全完堂宣教師,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博士)
朱志豪(中華宣道會大圍堂牧師)
今天的社會及教會對性議題,尤其是青年人的性慾性事,仍然充滿禁忌、處處設防。諸如愛滋病、同性戀、自慰、貞潔運動、年輕及中年已婚女性的情慾、中 年男性的婚外情及離婚等課題,社會大眾及教會信徒對此縱未至噤若寒蟬,明顯仍然缺乏深入充足的討論。有見及此,香港基督徒學會匯聚不同背景的神學生,撰作 《人.性──香港教會不能迴避的牧養需要》一書,以敢於尋根究底的決心,並採納女性主義神學對父權體制及文化的批判角度,深入探討上述各種與性相關的課 題,帶出一系列異於主流的性與情慾觀點。
本會現就此書的出版舉辦評論交流會,邀請來自不同界別的講者,分別從社工、婦女牧養及處境牧養等角度作出評論,以及引發多元的交流。歡迎出席。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作者︰Martha Nussbaum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售價︰$307 會員價︰$276.30
十五年後推出再版,內容並無大更改;可是,新加入的序語再次強調本書的意旨︰為古希臘學派的哲學重建其治療性論據(Therapeutic Arguments)。古希臘學派(如伊比鳩魯、懷疑論、史多葛等)的哲學理論,都來自於生活經驗,而且都強調必須於實踐,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跟許多哲學 理論不同,古希臘學派的理論論證部份很弱。納思邦希望透過此書,重構這些對人具治療性質的理據,並體驗古希臘學問之重實踐性。
《中國哲學史》(上/下)
作者︰蔡仁厚
出版社︰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售價︰$267 會員價︰$213.60
哲學史從來難寫,中國哲學史亦然。哲學史之難,有在於覆蓋的內容太廣;但更難者,在於從數千年的哲學思想間尋求一理路,使一部哲學史不致於成為百家布式的 拼貼,而展現為一個有意義的哲學發展歷程,足當「哲學史」之名。因此,能講出一種哲學史,必然對哲學發展有一種確定的想法。這正是哲學史的雙重性:一方 面,它似乎是哲學入門必經的簡介;同時,又是哲學家將其思想印證於哲學發展的深度研究。
蔡仁厚剛完成的《中國哲學史》在入門簡介上確是十分出色。由周初的原始思想開始,由孔孟、老莊、墨、荀、名家,進至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再稍涉 近代中國哲學。其內容涵蓋了中國哲學的主要發展,對入門者而言是恰當的簡介。義理的表達方面,則緊跟牟宗三的哲學系統,在羅列哲學思想的同時不失一貫的脈 絡。這也是哲學界慣對蔡仁厚的批評,認為他只會照著牟宗三講。所以在成就一家的深刻研究而言,此書是有所欠缺了。不過如將之看成中國哲學的入門書,則仍然 是十分可取,在紛陳的資料背後,有牟宗三系統性的研究作支持。
P.S.有初學者或會擔心,哲學史的立場如太明顯,則其論述會有失「客觀」。不過事實是所有哲學史都是本於某種立場寫出的,就如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 史》也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和哲學判斷。讀哲學史,就如讀哲學,從來都是不同思想和意見的激盪。若怕被某一派的哲學洗腦,解決辦法就是多讀不同的哲學,然後 讀自己的腦袋作決定。
《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
作者︰吉見俊哉(Shunya Yoshimi)
譯者:蘇碩斌
出版社︰群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售價︰$117 會員價︰$93.60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媒體理論入門書,吉見教授希望透過這本書重新思考“media”的意義;它不單是媒體,即壟斷知識及訊息的單向權力建制,也可解作「媒 介」,即社會的「中介」。吉向教授以社會文化的多元角度,廣泛徵引社會學理論、文化研究觀點及批判理論,從日本及西方自十八世紀迄今的歷史中,窺看「媒 介」在人類社會的作用,了解「媒介」的存在並不局限於報章和電視,我們也可從自己對手機、電玩、電影、隨身聽及更多資訊科技產品的使用經驗及其與社會的關 係中了解「媒介」的作用。他還看出許多文化理論對「媒介」的論述都有其片面性,如阿多諾只談「文化工業」而忽略「文化消費」,麥克魯漢技術決定論等,所以 他認為“media”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互動、多變的文化場域。